在70、80、90后这几代人的记忆里,街头巷尾总能遇到那些身怀绝技的手艺人。修鞋子的、磨剪子的、缝衣服的、理发的、制作皮带的......大家都亲切地叫他们“师傅”。如今,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很难再看到他们的身影。
张金顺
(资料图)
“茅山脚下,千年古镇。”夏日午后,在镇江丹徒区宝堰老街的镇阳路上,记者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耄耋老人,守着一间百年老铺。
老人名叫张金顺,今年已是92岁的高龄了。每天他都准时来到皮匠铺子里开门守摊,屈着膝弓着腰坐在小板凳上,一坐就是一天。门前是青石板铺的路,两边是陈旧的徽派建筑马头墙、风火墙,在嘈杂的老街上,张老的铺子安静得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老爷子,又要来麻烦你了!”张老的铺子虽说是修鞋铺,但其实里面什么都修。修拉链、打纽扣、钉鞋掌......张师傅是这条街上的老街坊了,平时自己搞不定的来张老这修一修,几分钟就完事儿了。钉铁掌、粘后跟、上线、缝补......一双破损的胶鞋,很快便焕然一新。张老的铺子虽老旧,但各式各样的补鞋工具这里都有,针线、打磨棒、钳夹等都藏在一副皮匠担子里。
皮匠担子
这副担子是张老的爷爷传下来的,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也是陪伴张老多年的“老伙伴”。
“天干三年,饿不死手艺人。”张金顺说,在过去,只要学会一门手艺就不怕没饭吃。以前,祖父就靠着这副皮匠担子养活了一家人。
修补
张金顺的祖籍是江苏盐城,在清代中叶,祖父为了谋生带着张金顺的父亲来到了宝堰扎根。张金顺的父亲长大后也继承了父辈的手艺,走街串巷挑着担子成为了一名皮匠。等到了张金顺这一辈,老手艺代代相传,凭借良好口碑和精湛工艺,宝堰镇及周边大大小小的村庄里都留下了他们三代人的足迹和叫卖声。
所以,“张金顺”名气很响,是“老字号”也是“活化石”。如今,已经成了古镇的一个招牌,一处“地标”。
“我在这里待了太久了,几乎家家户户都找我修过鞋子。”老爷子不爱闲着,也喜欢助人为乐,
街坊邻居来修个鞋,打个皮带,他都是免费帮忙,分文不取。
更难能可贵的是,早在四十年前,张老自告奋勇加入学雷锋队伍,成了宝堰镇上第一批“学雷锋活动小组”的成员之一。每年的“学雷锋日”,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老爷子都会参与进来为有需要的群众出一份力。在他的带领下,在宝堰镇党委政府的有力组织号召下,“学雷锋、做好事”在古镇蔚然成风,并成为古镇文化的一份宝贵内涵。
张老现在不愁吃不愁穿,每天在店里守着,除了自己住的地方外,这里仿佛早已成为他的第二个家。用他的话说就是“守摊不为挣钱,图的是快乐。”
通讯员 陈淼 周端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凌云
校对 盛媛媛
编辑 : 邱妙泉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中服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