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精神究竟是什么?一旦契约了,就永远不得改变吗?
契约精神(The spirit of social contract),按照百度百科上的解释,它是政治学名词,契约精神不是单方面强加或胁迫的霸王条款,而是各方在自由平等基础上的守信精神。
【资料图】
契约精神是西方社会的一种主流精神,它在民主法治的形成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促进了市民社会的商品交易发展,为市民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秩序,另一方面上升至公法领域,它在实现人权方面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西方社会究竟有多重视契约精神?最近,发生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件事有关地契的新闻有着生动的展示。
墨尔本北,一块6平方公里的土地,100多年没有发展
话说,澳大利亚墨尔本北部市郊11公里处,有个地方叫水库(Reservoir),那里有个叫Edwards Lake(爱德华湖),归属维多利亚州戴瑞滨市(City of Darebin)。
2021年人口普查时,水库有5万多人口,但其实这地方早就被墨尔本的快速发展所吞并。
然而,唯独有一块6平方公里的土地,100多年来的丝纹不动,没有发展,也就是说多少开发商想开发,但没门,只因一纸来自100年前的土地契约,这里的民众拒绝开发。
除了拒绝开发,这份名为The Merrilands Estate的契约规定:在这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个独立地块只能建设一幢住宅。换言之,就是无法在现有住房上加盖,或者多建。
这份契约是在100多年前签署的,涉及3000多名土地持有者,虽然原有土地所有者都已经过世,但想利用土地多建房赚点小钱的后辈,根本无法撼动它的法律效应。
这意味着这片土地依然得维持100多年前的样子,后辈想进行现代化改造很难。
有中国人买了该片区房产,想加建出租,遭到坚决反对
于是人们发出质疑:我们的土地是要100年前的样子?还是要拆迁改造成现代住宅?
事实是,在今天的澳大利亚,加建扩建房产其实已经很普遍,例如有些人家在自家的宅基地上扩建多一套住宅给老人住,叫Granny Flat(老人套间,俗称奶奶房)。
奶奶房原本是盖给祖父母住的,这样人们既方便照顾父母,又分开两套住房,既能保持美感距离,又能有各自小家庭的隐私,有的还能用来出租。其实更多人家加建奶奶房是为了出租,何况水库地区地处墨尔本北郊,租房需求很大。
于是,当地许多居民向维多利亚州民事仲裁法庭提出了解除这份100年前的契约的申请。然而,土地拥有者的二代、三代,或者是已经买了这片区域房屋的中国人,想在自己家的土地上盖奶奶房,却遭到了人们的坚决抵制。有人说:根据地契,我们必须保持当地社区的独特性和宽敞性。
也有人是真正需要扩建,给自己或父母养老,但也遭到抵制
在这一片区居住了40年的居民Mario Mizzi说:这里面积不大,只有6平方公里,如果你要反对这份地契——不能加建、扩建,就搬离这里,或者压根你就不该买这里的房子。
Mizzi还骄傲地表示:100年来,通过维持这份地契,我们获得了许多墨尔本其它地区无法获得的东西。我的后院几乎有一万年前在这里生活过的每一种自然野生物种。在靠近墨尔本的地方,没有其它区域可以这么认为。
但反对者不能接受这份维持了100多年的严苛地契,因为实在是不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因为再美好的生态也应该是以人为本,而不是动植物。
当地居民Helen Sparrow就坚决要求废除地契,因为她想在她的土地上建2套房,一套为自己安度晚年,一套为她的单身的儿子居住。
她说:我年纪越来越大,我不想去住养老院,但令人沮丧的是,我们不被允许加建2套房,这里的人不愿意接受任何新的不同的东西。
她还说:有人武断地说,“不喜欢就搬走”,你凭什么要我拔起整个生命的根,要我们背井离乡,我住的地方离我母亲仅隔两条街,离我姐姐近隔两条街,我姐姐还有个残疾的儿子要照顾,我需要经常去看她。
墨尔本北郊社区最后一份100年老地契,几乎不可能被废除
Helen Sparrow和想废弃古老地契的人们大概率是要失望的,因为当地市政发言人说:该契约的目的就是保护该片区的宽敞和外观上的特征,以防止“不良目的”的用途。况且还是维多利亚州法律加持,要求当地政府在进行开发审批土地项目时严格遵循这份100年以前的契约。
事实上,这也是墨尔本北郊社区最后一份超过100年的老地契了。
况且,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在执行法律的时候非常严格,如果一人申请要求废除该地契,政府就得通知所有地契相关利益者,一旦有一人反对,申请废除地契的要求就会被拒绝。
所以,这份超过100年的老地契,极大可能会一直延续下去,延续到天荒地老,延续到所有住户真的都无法忍受落后的居住条件之后,才有可能废除,这和动辄就“天翻地覆”、“日新月异”、“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发展理念是完全不同的。
写在最后:英国一家咖啡馆,开设于1666年,至今生意很好
100年前的澳大利亚是英国的殖民地,今天的澳大利亚依然是英联邦成员之一,因此,包括它的法律制度也都沿袭着英国的传统。
在英国历史上有句名言: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可进(The poorest man may in his cottage bid defiance to all the forces of the crown.It may be frail - its roof may shake - the wind may blow through it - the storm may enter - the rain may enter - but the King of England cannot enter)。
这句话虽然讲述的是权`力对于百姓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律约束,同样,在澳大利亚,对于一份私人地契来说,一样具备着难以更改的法律约束力。
正如澳大利亚当地政府给出的解释,尽管是100年前的一份私人地契,但只要有一个人反对,不管是私人用来改善居住环境,还是政府用来发展市政建设,只要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这份地契就很难废除。这从另一个角度窥探出所谓“腐朽的资本主义”究竟“腐朽”在哪。
小编想起刚来英国时的不适应,看房时,动不动就是999年产权,或者永久产权,心里还想:谁能住那么久?房子怎么还能存在那么久?总是永久产权,英国的土地会不会被老百姓划地为界占完了?
小编也想起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对面的一家咖啡馆,开设于1666年,经历了350多年,至今不倒,至今生意很好,至今依然是布里斯托大学的学生们会客、学习、喝咖啡的好地方。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中服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